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官网欢迎您![登录],新用户?[请注册]
当前时间:
成果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果交流 - 图书
WTO法研究的中国气象和中国声音 ——评《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
[ 浏览点击:188 ] [ 发布时间:2022-06-27 ] 字体:[ ] [ 返回 ]

WTO法研究的中国气象和中国声音

——评《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法学院 房东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深度参与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作。在中国对以司法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立场仍偏于谨慎和保守的大背景下,基于强制性管辖权为基点运作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司法实践的最主要场域。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性作用有所下降、WTO争端解决机制窒碍难行和聚讼纷纭的现实图景中,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体制性和技术性问题以及对中国的法律挑战(某些挑战甚或主要面对中国)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更是中国国际法学人当下面临的迫切任务,相关学术成果产出颇丰。东南大学肖冰教授等学者所著的《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即为近期别具特色的学术佳作之一。

 

“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这是该书的题眼,该书的写作也是依循着从现象中揭示问题,从问题溯其原因,基于原因提供理论解说这一清晰的逻辑线索。WTO争端解决中涉及中国的案件素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一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对中国现象的全景式描绘和中国问题的苏格拉底式究问。该书对中国所涉及的案件展开了详细的数据研究,并特别基于多种分类标准提供了精准的交叉和细部分析,通过对涉案方式、当事地位、涉案事由以及涉案结果等案件基本元素的切入,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中国涉案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对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历史进程及个中流变作了全景式的演绎。这种对现象研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内的同类著述中并不多见,该书因而呈现出独特的资料价值。该书对现象中呈现的问题的分析也相当深刻。例证之一即为对于《中国加入WTO议定书》这一热点问题,作者的研究不落窠臼,从立法和司法两个维度,对《议定书》的性质)和《议定书》的解释两个维度入手,条分缕析,特别是有关“国际组织内多边的保留条约”的观点虽可能会引发争议,但作者从一般国际法的立场入手,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如果说对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的全面和深入阐释是该书的特色之一,对于这种现象和问题何以产生、何以解释的苏格拉底式究问以及由此而生的某种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则是则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通观全书,作者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的分析和论证提供了明显的学术增量。

 

其一、中国参与国际争端法律解决的模式变化和与特色塑造。一个时期以来,对于中国在WTO争端解决中的立场、策略及得失可谓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中国诉讼策略和技巧的归纳和总结以及日韩等国参与诉讼情况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基于进取的法律主义立场以诉讼的方式来塑造规则和通过微调“宪政规则”解决合法性争议的建设性方案的理论解说发人深省。这种“中层理论”的建构较之学术界现有的关于无讼文化、核心利益等“大词”的泛泛之论,是一种具有更强解释能力的理论思考。

 

其二、中国在WTO 争端解决中基于多重身份因素之竞合而具有特殊主体地位。所谓中国问题的根源之一即在于中国基于发展中国家身份之意识形态定位和针对具体贸易问题的现实利益考虑之间时有偏差。作者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非市场经济”地位等热点问题入手,揭示了中国面临的“是又不是”的二律背反困境,批判了WTO 主体界分之制度安排的不足,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解困路径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因应之策提出了有相当参考价值的见解。

 

其三、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战略定位与策略选择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逆全球化”的思潮沉渣泛起,多边贸易体制颇有身染沉疴之态,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蓬勃上升之国力以及与欧美国家经济社会体制之差异令欧美诸强侧目,对中国在多边体制运作中所谓负面作用的指责之声甚嚣尘上,给中国贴上国际体制“闯入者”和“破坏者”之标签成为某种“政治正确”之举。更令人忧心的是,国内对于多边体制之于中国的积极意义也多有怀疑之论。《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一书的作者保持了相当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主张对中国应秉持合作、包容的战略定位;应致力于积极、有效的话语表达,应理性、务实地对待“中国问题”。这种以有效合作化解对抗、以积极作为消解质疑、以多边主义应对单边的态度试图为国际经济法律体制摆脱周期性危机并达致新的共识和“一致性”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实事求是地说,该书也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有关中国参与国际争端法律解决的模式变化和与特色塑造的论证虽然颇有理论建树,但是其隐含的中国在体制运作中近乎“完全理性人”的身份假设与中国在参与体制中时有的“捉襟见肘”之态(至少在中国加入WTO的初期)并不完全契合,理论建构之于现实样态的说服力未免不足。当然,瑕不掩瑜,理论建构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在当前多边贸易体制负重难行的困境之中,《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一书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探索精神,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好书。


上一条:没有了

Copyright © 2014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法学院C603  [闽ICP备15025645号]